2023年11月15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王一哲老师应邀在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为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的同学们做题为《纽约世博会与1930年代美国的国际主义观念》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助理研究员姚念达主持,盛仁杰老师为讲座与谈人。
讲座开始,王一哲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选题缘起,并介绍到美国文化外交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美国如何理解自身与如何理解他者。之后,她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库World’s Fairs: A global History of Expositions(全球博览会档案:博览会的历史)。其中除常见的档案文献资料外,还包含了世博会纪念章、纪念品以及导游的手册等内容,可视化资源非常丰富。
讲座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世博会的发展史。1928年,31个国家正式签订了《国际展览会公约》。公约明确规定了世博会举办的目的和意义:世界博览会作为一种展示活动,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各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未来。王一哲老师还对1939年之前的世博会进行了简要回顾。
接下来,王一哲老师主要为同学们讲述了纽约筹办1939年世博会的历史背景。在1930年代,世界被战争阴云笼罩,这引起了美国人的忧虑。同时,1929-1939年的大萧条造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振荡。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急需一个向世界展示实力,消除民众对经济振荡恐惧不安的机会。世博会恰好可以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合适手段。另外,王一哲老师提到,美国东海岸商业精英是本次世博会的重要推手之一。他们相信,世博会不仅有利于发展欧洲、美国之间的金融、国际贸易网络,促进经济相互依赖,亦推动国家之间相互理解,让美国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他国经验。最后,鉴于美国以往具备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经验,民众对此次纽约世博会颇有信心。
之后,王一哲老师简单介绍了各国受邀参会的情况。开幕前,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美国政府的邀请,其中有20个国家开设了独立的政府馆。其中,苏联在得到美国承认后首次参加了博览会。纳粹德国在这时也被美国邀请,但在国内遭到多方批评,其中犹太裔、女性主义者等群体都对邀请德国参会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最终,纳粹德国并未参会。
在接下来一部分,王一哲老师着重阐释了纽约世博会主题——“建设明天的世界”(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的内涵。纽约世博会以“建设明天的世界”为官方主题。其中,“建设”的内涵是利用当下的“物质资料、思想和力量”,而“明天的世界”所指的并非是一百年后未知和不可预测的事物,而是目前存在的一种全新的、更为清晰地看待世界的视角。这一主题体现了世博会筹办者倡导全球相互依赖、合作与促进和平的思想,传达了一种国际主义主张。该主题贯穿整个纽约世博会的各类宣传乃至对旅客的引导当中。和主题有关的三个关键词是:民主(democracy)、公共福祉(common good) 和未来(future)。“民主”这一概念来源于筹办纽约世博会的最初动因,即纪念华盛顿宣誓就职第一任美国总统150周年。 “公共福祉”则意味着纽约世博会要成为“每个人的世博会”,希望世博会可以展示所有能促进人类福祉的方法。“未来”强调“世博会不是展现一个过去的梦想城市,而是未来的理想城市”。
接着,王一哲老师介绍了本届世博会在1940年第二期的后续情况,并分析了纽约世博会所体现的美式国际主义挫败的原因。受战争的影响,在1940年开始的第二期纽约世博会上,主办者不得不收缩国际主义理想,转而为宣传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战争动员能力和现实目标服务。最终,世博会收益惨淡,在冷清的氛围中草草收场。王一哲老师指出,纽约世博会后期国际主义的挫败有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秉持国际主义观念的博览会筹办者本身受限于民族主义和种族偏见,使得国际主义理想本身充满矛盾;另一方面也与1930年代美国尚末具备实力来推动国际主义有关。
讲座最后,王一哲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 1939年纽约世博会不仅仅是一次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还代表了美国在二战前推崇的一种沟通世界、促进交流、维护和平的美式国际主义。纽约世博会对充斥着暴力的现存国际秩序予以回击,通过诉诸和平与进步的议题对抗军国主义和集权主义,赢得了各方人士的好评与赞扬。然而,美式国际主义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显得软弱无力。世博会在后期被迫转变成以宣扬美国实力和军事动员为主的爱国义教育场所,宣告了1930年代美式国际主义目标的破灭。世博会中美式国际主义的挫败既源于筹办者自身民族主义和种族偏见,也与文化国际主义观念本身的软弱性有关。二战后,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种倡导民主促和平、加强国家间合作的国际主义思想才有了更为明确和清晰的表达,美国也展现出更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姿态。
最后,主持人姚念达老师向王一哲老师精彩的讲座表示谢意,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