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建设雪域高原,口述传承援藏精神:“雪域寻音”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三)

来源: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发布时间:2024-08-31 01:26:25访问量:17

2024818日到824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新中国史研究院“雪域寻音”实践团队的第三批队员先后前往陕西咸阳、四川成都、重庆市、贵州平坝等地开展了对16位早期进藏援藏干部的口述历史采访。采访过程中,团队累计采集超121GB视频材料,初步形成23万字的文字资料。受访者既有50年代初首批进藏的十八军战士,又有6070年代投身援藏事业的进藏援藏干部,涵盖林业、政治、文化、教育、交通等各个行业。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赞歌,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建西藏的历史见证。


第十八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进入西藏的部队。在崇山峻岭中,他们勇毅前行,进军西藏,从此掀开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西藏和平解放后,他们继续扎根高原,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打下重要基础。

在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共采访了两位十八军老战士,一位“接力支援”部队老战士。他们的生动事迹给成员们很深的触动。


(一)胸怀家国战天斗地,雪域高原改天换地

818日,团队成员于陕西咸阳采访了十八军老战士朱庆春。朱老出生于1933年,并于1949年参加革命,参军后被分到1852师南下工作队宣传队。进藏路是万分艰辛的,从乐山到甘孜的一路上,过铁索桥、吃麻雀、爬雪山、趟冰河……但是战士们不辞辛苦,以极为顽强的意志力克服艰苦条件,进军拉萨。1955年,朱老转业藏干校,一直用切实的行动为藏民们谋取幸福,与藏族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陈馨茗:

进藏之路,十分艰辛。过极寒雪山、趟刺骨冰河,这都不是我们常人能想象的。老战士们排除万难,艰苦奋斗,胸怀家国来到雪域高原。在听到朱老的讲述后,我更深刻地领悟到“援藏精神”的意义。90岁时,朱老接触过的藏族同学专程来给他庆生,从昌都、成都、武汉等各地齐聚咸阳,欢声笑语。说起这段故事,朱老仍很激动,我们也不免动容。万里经年,雪域相援。早期进藏援藏干部以非凡毅力克服极端环境,用青春和汗水建设西藏,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同时,他们同藏民结成的深厚友谊,更让我们明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这些事迹,又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后人的前进方向。作为南大学子,我们使命在肩。

图为朱庆春老人接受采访


(二)参军一展巾帼志,高寒不敌人情暖

819日,实践团队采访了原十八军文工团女兵誾家琪。1950年,二十岁的誾家琪成为五十三师文工队的一员。1951年,《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五十三师、五十四师文工队并入十八军文工团,跟随大部队一同进藏。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旅途,誾老自豪地说,爬山很累,男同志都想帮我们减轻负担,但是没有一个人把背包给男同志。

刚到西藏的时候,开荒种青稞,盐巴和糌粑,成为他们的日常。1956年,誾老离开文工队,调至分工委秘书处工作,民主改革时期又调到现在的贡布江达县,将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西藏。在那里,她经受着缺氧少食的磨砺,见证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也感受到当地人情的淳朴。与百姓同住时,他们会拿出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干牛肉招待她;骑马下乡时,同伴也总会把她安排在队伍最安全的位置。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仲彧雯:

在这些“老西藏”或激昂、或平淡、或眷恋、或悲情的讲述中,那幅波澜壮阔的岁月长卷徐徐展开。“一枪一炮砸烂旧世界,重建新世界”,这是陈权富老先生对解放西藏的生动描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为人处世,说话要严谨,尽力而为”,这是朱之轩老先生在藏工作三十年多年,遍尝酸甜苦辣之后,淡然而诚恳的总结;“为西藏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为西藏建设多出一份力”,这是“总公司运输标兵”谭祥福老先生的朴素信念。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干劲,才能造就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伟业。

图为誾家琪老人接受采访


  1. 挺进高原相援,传递精神火种


继第十八军挺进西藏后,许许多多的部队也前赴后继,接力支援雪域高原。有这样一支军队,参与抗美援朝三年回国后,马不停蹄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途经青海剿匪,最终抵达西藏,最初的“老西藏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传承与延续。821日实践团队采访的秦大飞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员。

秦老出生于1936年,1956年入朝,三年后进藏。他回忆了在边坝剿匪,子弹从肩膀穿过后背的惊险、带领当地老百姓开荒生产的奋斗、因路况不好翻车导致腿伤的遗憾……峥嵘岁月的一帧帧画面随着他的讲述徐徐浮现。艰苦奋斗之外,秦老提到更多的是和藏地百姓交往的鱼水情,是政委关照帮助的战友情。怀着深厚情感,秦老的儿子也参与西藏建设十几年。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张雨纯:

近七十年过去了,秦老仍记得当年的番号“五十四军”。在家人的帮助下,他戴上抗美援朝纪念军帽,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穿着棉裤滑下雪山围剿,屁股被磨出血”是秦老为维护西藏安定挥洒血汗的缩影。对于这个奉献青春和身体去维护与建设的地方,秦老更是深情地说到“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坚定的信念和殷切的情谊,是无数进藏援藏工作者的精神支柱,更是薪火相传的后继者们的前行动力,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图为秦大飞老人及家属


从旧西藏到新西藏,从战天斗地到改天换地,这背后,有着无数进藏援藏干部的前赴后继。他们艰苦奋斗,胸怀家国,孕育并不断发展了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老西藏精神”。一个个故事、一张张照片,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暑期的采访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未来,实践团队还将继续前往更多地方,展开采访,大范围搜集1951-1978年进藏援藏工作者的口述史料,总结援藏经验,弘扬伟大援藏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屋脊之上彰显南大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勇担时代重任。我们也将广泛宣传援藏事迹,将援藏精神传播到祖国大地,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实践团队第三组成员合影


文字:陈馨茗 仲彧雯 张雨纯

图片:尤姝懿 翟苑琳


返回原图
/